時間:2023-03-03 09:26
大
中
小
來源: 呂梁日報
教育是國之大計、黨之大計。孝義市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,以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為宗旨,堅持標準化建設、規范化管理和特色化發展,創新“12345”模式,持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,積極推動全國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、全國校園足球試點縣市、“縣管校聘”教育人事制度等改革事項,以教育改革促進教育事業快速健康發展。2022年成功入選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市。
一、以強化黨的領導統領教育事業,牢牢把握改革正確方向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,持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,市委常委會、書記專題會多次專題研究教育改革相關工作,高規格召開教育振興座談會、慶祝第38個教師節暨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推進大會,推動解決教育改革重點問題。出臺《關于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行動方案》,制定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10條激勵措施,2022年僅教育領域投入就超過12億元。加強學校黨建工作,健全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,優化調整學校黨組織隸屬關系,將12個鄉鎮(街道)學校黨支部、7個非公幼兒園黨支部劃轉至市委教育工委,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。
二、以落實“雙減”政策優化教育生態,有力奠定改革堅實基礎。著眼“雙減”政策在孝義落地生根,堅持把政策研究透徹,把工作方案做細做實,因地制宜,因情施策,嚴格規范校外培訓,建立校外培訓嚴查嚴管嚴治機制,組建聯合執法隊伍,對校外培訓機構逐一排查、摸清底數、建立臺賬,累計關停不合格的培訓機構57所,注銷學科類培訓機構48個,向社會公布培訓機構“白名單”。將校外培訓機構收費統一納入“教培云”等監管平臺,開通預收費??钯~戶,有效遏制“退費難”“卷錢跑路”等問題發生??茖W統籌減負提質,制定中小學作業管理指導意見,建立作業公示、考核等制度,鼓勵教師提升作業設計質量,強化作業總量控制,有效減輕學生課業負擔。組織教師參加全省義務教育作業設計大賽,榮獲特等獎17個、一等獎46個。創優課后服務工作,投入2800余萬元開展課后服務信息化試點創建,指導學??茖W選課、排課,打造學生課業輔導和社團活動相結合的課后服務新模式,加快課后服務設施建設,義務教育學校課后服務實現全覆蓋。
三、以優化“三項服務”賦能教育發展,加快推進改革創新步伐。一是科學規劃學校布局。加快推動居義街小學、宜居家園小學、孝中宿舍樓等項目建設,每個鄉鎮至少高質量辦好一所學校。高起點、高標準打造的崇德學校、第十三中學順利投入使用,崇文街小學分校、孝東幼兒園順利招生,全市新增學位2300多個,“大班額”問題得到有效緩解。二是提升教師育人水平。投入360萬元,組織骨干教師赴山東濟南、江蘇蘇州、湖南長沙等教育強市研修1016人次,全市副高職稱以上教師達900余人。開展“教育興市”專項引才招聘,新招聘教師186名,引進優秀教師41名、公費師范生12名。落實生活補助、住房補貼、人才公寓等保障政策,建立完善教師編制周轉池,堅持“有編即補、退補相當”,為244名教師辦理離崗退養手續,逐步緩解教師編制緊張問題。三是護航學生成長環境。強化校園安全風險治理,開展“平安校園”創建評選活動,實施校園方責任險及附加無過失責任險全覆蓋,為實施放心午餐的學生全部繳納食品安全責任險。校園安全防范穩定能力大幅提升,加強學校人防、物防、技防建設,圓滿完成公安部、教育部中小學幼兒園安全防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“四個100%”任務,教育服務的溫度進一步凸顯。
四、以抓好“四大要素”推進教育變革,積極探索改革實現路徑。一是持續優化資源配置。根據城鄉教師學科結構、骨干教師比例等情況,將原有8個共同體調整為5個新的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。建立“編制總量控制、崗位按需設置、人員統籌使用、學校自主用人”的管理機制,組建38個由校級領導、中層干部、骨干教師組成的幫扶團組,采取1個團組對1所學校的方式開展幫扶,組織專題調研,結合受援學校實際情況,制定科學合理的三年幫扶計劃,幫助受援學校提升教育質量。二是完善待遇保障機制。出臺《中小學校長聘任考核實施方案》,建立獨立的校長職務通道和專業的職級評定標準,規范學校領導職數設置,212名副校級領導干部優化精簡為135名,校長職級工資全額納入財政預算。調整優化教師績效增量機制,上調績效工資20%,為全市教師發放增量績效工資5000余萬元。對58所學校、545名教師進行表揚獎勵,發放獎金470萬元,極大激發教師工作積極性。組織全市6600余名教師進行免費體檢,投入66萬元為全市教師購買人身意外保險,在孝義市人民醫院、孝義市中醫院開通綠色通道、設立專門掛號窗口,尊師重教蔚然成風。三是提升均衡發展水平。通過師徒結對、集中培訓、專題講座、示范課等形式,加強對受援學校教師業務能力的指導,同時選派受援學校部分青年教師跟崗學習,不斷提升學科素養。開展聯片教研、網絡教研、集體備課、送教下鄉等活動,共建教學團組和學科工作室,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。市教科局每學年結束后,負責對全市幫扶團組進行考核,由受援學校對幫扶團組及成員進行客觀評價,評選前20%優秀幫扶團組為優秀幫扶團組、組長為學年度教育先進工作者、組員為市模范教師。四是創優改革工作亮點。以入選全省中小學校長、教師組團式、捆綁式交流輪崗試點縣市為抓手,推動234名校長、教師輪崗交流,進一步縮小學校差距,“擇校熱”問題得到有效遏制,力爭3年時間建立中小學校全領域覆蓋、全過程培育、全方位結對的“三全”交流輪崗新模式。
五、以踐行“五育并舉”助力教育提質,全面落實改革根本任務。一是扎實推進思政教育。各學校成立思政工作領導小組,建立學校黨組織書記、校長帶頭抓思政課機制,開展團課開班儀式、紅色故事宣講會、廉政文化等主題教育活動,持續鑄牢學生愛黨愛國的思想根基。市教育科技局被評為全國“中華魂”主題教育活動先進集體。二是全面提升教學質量。認真抓好中高考改革,深化教研教改,創建高效課堂。三是多元發展體育教學。大力推動體育教學改革,優化體育教學、競賽和測評機制,積極發展足球、橄欖球、射箭等特色教育,孝義中學男、女足分獲全省青少年足球錦標賽冠、亞軍。成功承辦全省射箭錦標賽,3所學校被授予省“射擊射箭后備人才基地”。四是創新開展美育工作。發揮豐富非遺資源優勢,在29所學校開設非遺文化特色課程,推動廣大學生深入領略中華傳統文化。中和路小學入選教育部第三批全國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。五是強化勞動實踐教育,依托國防教育基地、生態保護區、示范農業園等,高標準打造19個研學(勞動)實踐基地,有效提升勞動實踐育人能力,全面深化教育供給側改革的積極成效進一步顯現,全市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不斷增強?!?/p>